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皇兄听我解释:朕真没想当皇帝啊 > 第224章 李太后又有什么坏心思呢

第224章  李太后又有什么坏心思呢      
              这边朱翊镠还在看着题本,乾清宫外传禀就传了过来:      

              “圣母娘娘驾到!”

      

              朱翊镠当即合上了题本,走下了丹陛。

      

              “母后,你怎么来了?”

      

              来者正是李太后。

      

              “镠儿,我看你近日操劳国事,就亲手给你煲了一碗汤。”

李太后笑盈盈的说道。

      

              说着,李太后招招手,身后的翠玉就把食盒提了过来。

      

              朱翊镠道:“处理国事不过是本职而已,用不得母后如此兴师动众的。”

      

              “那既然母后都煲完了,那儿臣只能却之不恭了。

既然是母后亲自下厨,那看来今晚是又有口福了。”

      

              李太后笑道:“你这个小滑头,净会说那些诓骗人的话。”

      

              她打开食盒,一股醇香味瞬间在乾清宫里充斥着。

      

              闻到这股香味,朱翊镠不由食指大动。

      

              “母后的手艺当真是没得说,光闻着香味儿就已经沁人心脾了。”

      

              盛上了一碗汤之后,朱翊镠一饮而尽,只觉得里面是鲜香无比。

      

              “母后,您在这汤里放了什么食材?

怎么如此的鲜美?”

朱翊镠问道。

      

              但李太后却是笑而不语。

      

              怎么能告诉自己的小儿子,自己把大补的食材都一股脑放了进去。

      

              此时的李太后面带慈爱之色,“镠儿,快喝,这些都是你的。”

      

              “对了,落儿呢,让她也过来尝尝。”

      

              朱翊镠一拍脑袋,“这等美味,落儿确实是应该来品味一下。”

      

              说完,朱翊镠就吩咐旁边的陈矩,“去把皇后叫过来。”

      

              陈矩应声,正要离开。

      

              朱翊镠又盛了一碗,“母后的手艺,朕看你都两眼放光了,就给你尝尝吧。”

      

              闻言,陈矩大喜过望,刚刚要接过玉碗。

      

              这时,李太后柳眉倒竖,“不可!”

      

              朱翊镠有些惊讶,因为李太后一向都不太苛刻下人的,怎么这时候这么珍贵这份汤。

      

              一听李太后阻止,陈矩就乖乖的收回了双手。

      

              “快去吧。”

      

              陈矩离开之后,朱翊镠不解的问道:“母后,你这是做何?”

      

              李太后没有解释,“我自然有自己的道理。”

      

              没过多久,宫外又传来了通禀:“皇后娘娘驾到!”

      

              话音刚落,王雨落就走进了乾清宫。

      

              “臣妾参见母后、皇上。”

      

              “落儿不必多礼。”

李太后上前一把就挽住了王雨落,“落儿,你来尝尝我亲手煲的汤。”

      

              朱翊镠笑着说道:“能尝到母后做的汤,算你三世修来的福气了。”

      

              说着,朱翊镠就递给了王雨落一只玉碗。

      

              王雨落两只手接过,开始小口小口的喝了起来。

      

              “我做的这些汤,你们可都要统统喝完。”

看着王雨落喝汤,李太后脸上的笑意更甚。

      

              “来镠儿,你也再来一碗。”

李太后立马把朱翊镠的碗再次盛满。

      

              “母后,您也喝。”

朱翊镠道。

      

              李太后摆了摆手,“这次的汤就是为你们准备的。”

      

              听了这话,朱翊镠本能的觉得哪里有些不对。

      

              一碗两碗三碗……      

              朱翊镠和王雨落只觉得自己快被撑坏了。

      

              而李太后看着见底的汤,笑眯眯的说道:“既然都喝完了,那我就先回宫了。”

      

              “翠玉,回宫。”

      

              “儿臣、臣妾恭送母后!”

      

              走出乾清宫的李太后看着门口当值的太监们,“你们都先退下吧,皇上和皇后有事。”

      

              太监们不敢违逆李太后的话,纷纷退下了。

      

              乾清宫里,朱翊镠还在疑惑着自己母后离开之前那道意味深长的笑容……      

              难道是汤里有毒?

      

              随即朱翊镠就摇了摇头,这怎么可能?

      

              李太后可是亲生母亲,完全没有必要。

      

              就在朱翊镠还在思考的时候,一双藕臂就已经缠绕到了自己的脖颈上。

      

              “皇上……”王雨落俏脸通红,吐气如兰。

      

              看到自己的皇后是这幅模样,朱翊镠也突然感觉到了自己全身开始发热,特别是小腹仿佛有着一团烈火在燃烧。

      

              “母后啊母后,我知道这是什么汤了……”      

              这时,怀里的王雨落樱唇直接吻上了朱翊镠,朱翊镠仅存的理智瞬间就飞到了九霄云外。

      

              朱翊镠推开了王雨落,王雨落有些不解的睁开了眼睛,这时朱翊镠直接横抱着王雨落走入了后殿……      

              太监都走了,只剩一个陈矩在宫外。

      

              听着后殿里传出来的隐隐约约的旖旎声,陈矩赶紧退避三舍。

      

              “怪不得圣母娘娘不让我喝那碗汤。”

陈矩瞬间就明悟了。

      

              李太后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她只不过想要早一点抱孙子罢了。

      

              ……      

              扶着腰的朱翊镠再一次在日上三竿之后才醒过来。

      

              经过一夜的滋润,王雨落的脸庞是无比的红润。

      

              “镠郎,臣妾来服侍你更衣。”

      

              朱翊镠看着神采奕奕的王雨落,心中不由叹道:果然是没有耕坏的地,只有累坏的牛。

      

              “好了落儿,正旦将至,宫里肯定还有许多事需要你操持,你就好好休息吧。”

朱翊镠一把抓住了王雨落的柔荑。

      

              王雨落很想说自己不累,但面对朱翊镠关切的面庞,王雨落满是幸福的点了点头。

      

              “那我就先回宫了。”

      

              突然,王雨落在朱翊镠的脸旁吻了一口,就飞似的逃开了。

      

              朱翊镠笑着摇摇头,都老夫老妻了怎么还这么不好意思。

      

              伸了伸筋骨的朱翊镠,倒是又打起了微服私访的主意。

      

              年关将至,大明的北京城也变得无比热闹起来。

      

              络绎不绝的行客行商们都在街头吆喝着,想要把剩下的货物全部卖完,好早些时日回家过年。

      

              手里摇着折扇的朱翊镠就在这熙熙攘攘中,享受着人间的烟火气。

      

              虽然在大冬天里摇着折扇并不太合时宜甚至是有些骚包,但北京城这么大永远不缺附庸风雅之辈,别说拿着折扇的,就算是穿着袈裟留着长发的也大有人在      

              朱翊镠兴致勃勃的看着摩肩接踵的行人,“不知道这一年朕的百姓过得怎么样。”

      

              陈矩凑着笑脸,忙说道:“有万岁柄国,百姓们自然是安居乐业。”

      

              朱翊镠摆了摆手,“倒也不必跟朕说这些阿谀奉承之词,拍马屁朕听得多了耳朵都快磨出茧子来了。”

      

              陈矩闻言急忙说道:“奴才这是实话实说罢了。”

      

              朱翊镠摇了摇头,沉声说道:“朕自从登基以来,不过是推行了新商税和平定高丽倭国和漠北诸族罢了。”

      

              “令全大明的百姓都安居乐业,还远远不够。”

      

              陈矩说道:“万岁爷,您实行了一条鞭法和新商税,怎么能不算让百姓安居乐业?”

      

              朱翊镠看了一眼陈矩,淡淡的说道:“一条鞭法和新商税,于国有利,一改国库空虚之现状。”

      

              “但是,我大明到我天启朝,已经历了大明十三位皇帝。”

      

              “一旦一个王朝立国一久,那么其吏治必将越来越败坏。”

      

              “土地兼并就会愈演愈烈。”

      

              朱翊镠清楚,这就是历史周期律。

      

              历史周期律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政权都会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

极度的分配不公平会导致社会崩溃,然后原有的政权被打破,再重新达到新的相对公平,周而复始。

      

              中国的封建社会持续了两千多年,在这期间诞生了一系列的强大王朝,如秦朝、汉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等等。

      

              但这些王朝无论鼎盛时期有多么的辉煌,没有任何一个王朝的国祚超过了三百年。

除去秦朝和隋朝二世而亡的特殊例子,诸如唐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明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清朝二百六十八年,这已经算是享国时间较长的王朝了。

      

              至于汉和宋,都分裂过,算不得独立的王朝。

      

              出现历史周期律的这个怪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和土地问题。

      

              中国古代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生产力伴随着人口的发展也是一个波动的过程。

      

              通常来说,在王朝建立的初期,由于长时间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所以人均土地面积比较大,所以在这期间只要统治者不作妖,就很容易出现人口极速增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的“治世”。

      

              但是,随着国家的日趋繁荣和稳定,出生人口会成几何数量增加,但土地的拥有总量是不变的,所以人均占有的土地就会不断减少,加上古代生产力低下很长一段时间里很难有技术飞跃,种上粮食之后都是靠天吃饭,若是风调雨顺百姓还能过下去日子。

但一旦遇上干旱洪涝,就极其容易出现饿殍遍地的情形,再加上王朝后期地主将土地集中了起来,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所以发生农民起义来推翻旧王朝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一切朱翊镠自然对陈矩没法讲,他能听懂个皮毛就谢天谢地了。

      

              所以说解决历史周期律主要就是解决一个核心问题:粮食。

      

              解决粮食问题有两个途径。

      

              一就是扩大土地,让百姓有充足的土地进行耕种,这也就是要向外扩张。

      

              二就是提高生产力,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的得到更多的粮食作物。

      

              扩大土地只是解燃眉之急,提高生产力才是硬道理。

      

              其实目前大明已经拥有了高丽和倭国两块土地,百年之内根本没有兼并之忧。

(https://www.bqduo.com/biquge/90_90543/c40096108.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