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海盗 > 第394章近路

(前面章节勘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1431年,归来是1433年,途中病逝,按此推算巩珍当为1416年生人)

钟离为什么这么重视这本《西洋番国志》呢?因为作者巩珍是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非常有借鉴价值。这本书同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被后世称为郑和下西洋的三本基本文献。

马欢,字宗道,号会稽山樵,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明代通事(即翻译官)。精通波斯语、阿刺伯语,在郑和使团中,作为通事、教谕,一身兼两职,既为外事翻译,又负责传播中华文化。由于他“善通番语”被选入郑和船队,曾随郑和于1413年、1421年、1431年三次下西洋,亲身访问占城、爪哇、旧港、暹罗、古里、忽鲁谟斯、满剌加、亚鲁国、苏门答剌、锡兰、小葛兰、柯枝、古里、祖法儿等国,根据自身经历写成《瀛涯胜览》。

费信费信﹐字公晓﹐曾以通事(翻译)之职﹐於永乐七年(1409)﹑十年﹑十三年(见郑和下西洋)﹑宣德六年(1431)四次随郑和等出使海外诸国。该书即其采辑二十馀年历览风土人物﹐图写而成﹐约成书於正统元年(1436年)。

通过看这些书籍,钟离能够获知很多当时的信息,虽然后世都知道沿途这些国家是怎么回事,但是具体到当时的风土人情水文气象人文历史,那还得是看当时的资料文献最为可靠。

比如巩珍前面的自序中清楚的叙述了“惟观日月升坠,以辨西东,星斗高低,度量远近。皆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经月累旬,昼夜不止。海中之山屿形状非一,但见于前,或在左右,视为准则,转向而往。要在更数起止,记算无差,必达其所”

所得就是靠着牵星术和指南针来指示方位行船,同时还利用岛屿、岛礁的形状在作为地理参考。

关于船夫和淡水的储备,书中也有记述:“始则预行福建广浙,选取驾船民梢中有经惯下海者称为火长,用作船师。乃以针经图式付与领执专一料理,事大责重,岂容怠忽。其所乘之宝舟,体势巍然,巨无与敌,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趋事人众,纷匝往来,岂暇停憩。缺其食饮,则劳困弗胜。况海水卤咸,不可入口,皆于附近川泽及滨海港汊,汲取淡水。水船载运,积贮仓艕,以备用度,斯乃至急之务,不可暂弛。”

说的就是从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选取有经验的船夫作为船师,尤其强调了船上储存淡水的重要性。

这个问题,作为钟离的任命的造船总负责人莫小二已经多次在奏折里和钟离汇报过。参照三宝太监的宝船样式,莫小二在泉州港等地招募有宝船制造手艺的匠人数千人,打造宝船。在附近的省份,包括安南等地征调杉木、樟木、松木等木材。

这次征调木材,不是为了修建宏伟的宫殿,而是为了修建战船,再者,这次无论是采伐还是运送,都是有偿服务,不是平白无辜的服劳役,这样一来,民众的积极性很好,而且不是滥采滥伐,而是有选择的采伐,注意了森林的保护。因此,进展非常顺利,莫小二说此前京城修建宫殿同样一棵树木的耗费,比现在要多花十倍的价钱,除了民夫被地方官吏责罚抽打而出工不出力之外,各级官吏中饱私囊虚报价格也是极大的原因。现在两项弊端尽除,花费少而进展快。

莫小二奏报,宝船所买木料花费白银数十万两,只查处了两名贪墨的官吏,官风已是大为改观。而花费所耗资金,全部来自外贸盈余,并没有增加地方负担。

此前的郑和下西洋,没有可观的经济利润,也没有占领领土,反倒是为了供应船队,朝廷耗资巨大,而且随船人员的伤亡,因为海上风暴,因为战争,因为疾病等等,因此,朝中的一些大臣颇有非议。

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替明成祖寻找建文帝,因为有传言说,建文帝逃亡海外,因此明成祖命令郑和他们暗中寻访。这就更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为什么呢,别说只是传闻,就是真的,一个丧家犬一般的流浪帝王能翻起什么浪花呢?

加上郑和下西洋,多是厚增封赏礼物给沿途各国,而沿途各国的进贡只是象征性的,这就导致开销和收入不成正比,朝廷亏空很大。

有史料说车驾郎中刘大夏曾言:三宝下西洋费钱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与国家何益?这些话很能反应一部分朝野人士的心声,那就是不能做赔本的买卖,赔本赚吆喝,听着好听,没什么实惠。

因此,钟离在开朝会定下要远航时,就提前在报纸上造舆论,归结起来,就是让朝野明白,此次皇帝亲自护送来两位娘娘回国,有三个目的:一是帮着她们回国当女王,成为大明的附属国,和大明通好;二是通畅航道,沿途布置据点和军港,保证海上航道的通畅,保证做买卖有钱可赚;三是让更多的国家臣服大明,建立一个清明太平的世界。

越是复杂的事儿,钟离越是说的很简单,一切事情弯弯绕绕的,从钱上入手,那简单明了。

钟离让周通安排一些人算了笔账,开了海禁之后,一年的盈利收入足够建造、维修、升级大船的费用,不用增加负担,今后疏通航道之后,收入将会大增,包括海外驻军等费用完全可以包括在内,还有盈余来增加工资来改善民生。

行了,就这一笔账就让人哑口无言了,有钱赚那还费什么口舌,再说了冒险的是皇帝老儿和他的婆娘,他们不怕死当傻老帽儿,好些个臣子都坐享其成,何乐不为?

随着钟离对手工艺人的重视和开放的加大,西方的一些匠人也来到华夏,带来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技术,因此,很多方面都有提高。现在的冶炼技术、煤炭开采、石油的初加工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安二在老铁匠的指点之下,已经让人造了能烧煤炭的铁炉,好些方面都受益匪浅。

这次莫小二参照三宝太监船队的宝船样式建造福船。所谓福船是福浙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称。作为战船用的福船全船分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当然也可以填装货物,二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场所,居高临下,弓箭火炮向下发,往往能克敌制胜。三是操纵性好,福船特有的双舵设计,在浅海和深海都能进退自如。这种船的抗风浪性能很好,首先它是首部尖,尾部宽,两头上翘,首尾高昂;其次,是船体高大,上有宽平的甲板、连续的舱口;三是操纵性好,福船特有的双舵设计,在浅海和深海都能进退自如。由于福船具有上述特点,适合于海上航行,可以作为远洋运输船和战船。其“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更是福船的过硬本领。水密隔舱技术,是一种当时很先进的技术,其主要造船手法是将每一个船舱隔开,如果其中一个船舱有进水的话,其它船舱并不会马上进水,给修补人员留下了时间进行修补。

钟离虽然知道这种船能抗风浪,但是,他心里依然没底,毕竟三宝太监下西洋也是沉过船死过不少人的,不然怎么叫能上山莫下海呢?

巩珍也说过大洋的凶险:至于当洋正行之际,烈风陡起,怒涛如山,危险至极。舟人惊骇,仓忙无措,仰赖神灵显然临庇,宁帖无虞。这就是说的在印度洋中航行的可怕,大洋深处比不得近海,风高浪急,怒涛如山,危险至极。

因此,钟离决定还是沿着近海走,不同的是,他不会从非洲的好望角绕到大西洋去,那样航程太远。

钟离在地图上将目光锁定了苏伊士运河所在的方位。要知道,苏伊士运河是十九世纪才开通的,一百九十公里的长度,耗费十年,动用了数以万计的劳力完成。

即便钟离想开挖,那也是花费巨大,耗时较长,临时抱佛脚不现实。但是,这不等于到了红海就无法去地中海,因为有个航道可用,那就是尼科运河,这条古运河埃及法老时期就开凿过,历史上几经荒废,但是航道是有的。

他查过资料,十九世纪苏伊士运河建成后,大大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去的航程,大致可缩短8000-10000千米以上。

也就是说,即便苏伊士运河所在的位置一时半会儿开凿不了,通过恢复尼科运河用中型船只从红海经尼罗河到达地中海,从地中海再去英吉利是完全可以的。

一旦珍珠统一了非洲,那么由她组织人力物力开凿运河还是完全可行的,想到这里,钟离决定让工部再加派有开凿运河经验的匠人一千,加派中型船的数量,而且中型船的火炮一点都不能差。

钟离从医学院和各地的医院选了上百名医生,随船带了大量的中药材和中成药,以防各类疾病的发生。

钟离知道,西方早年的航海史上曾经在海员中出现过一种致命的问题——坏血病,这可是困扰了西方人很多年的问题。郑和下西洋时,在记载中,并未见过这种病的记载,这是怎么回事呢?

(https://www.bqduo.com/biquge/88_88392/c4174736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