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恐怖灵异 > 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 > 第六卷 扫平六合、一统天下--秦时明月汉时关(3)

第六卷  扫平六合、一统天下--秦时明月汉时关(3)      
              李广为何到死难封侯?

      

              “飞将军”李广一生征战拼杀七十余场,胜多败少,是匈奴人心目中最可怕的劲敌。

但是,李广却因各种原因总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手下的将校们被封侯的人已有几十个,而李广自己却依然没有被封侯。

一齐出道且能力和声名都远远在自己之下的堂弟李蔡已经身为丞相,位列三公之尊时,李广依然是一个普通将军。

      

              李广有一次私下和占卜天象的王朔讨论自己难封侯这件事。

王朔问他:“你是否做过违背良心的事?”

李广想了一下说:“我镇守陇西的时候,羌人曾经起来造反,我用计哄骗他们,使他们投降了,后来我又用计把这800多投降者在同一天内杀死了。

这是我引为遗憾的大事。”

王朔叹息道:“给人带来灾祸的事,最严重的莫过于把已经投降的敌人杀掉,这就是将军所以没有被封侯的原因。”

      

              为什么说桑弘羊是理财高手?

      

              桑弘羊(前152年-前80年),汉武帝时大臣,洛阳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有心算才能,13岁入侍宫中。

自元狩三年(前120年)起,终武帝之世,历任大司农中丞、大司农、御史大夫等重要职务,深得汉武帝刘彻宠信。

刘彻在位时,由于连年征伐匈奴,需要花费大量钱财,于是找来桑弘羊商议。

刘彻问桑弘羊:“朕决心抗击匈奴,但和匈奴打仗需要大量军费,能不能增加农民的税收?”

桑弘羊说:“不可以。

现在农民的负担够重了,除了交地税、服劳役外,还要用现钱缴纳赋税。

如果农民不堪重负,他们会起来反抗,政局就会不稳定。”

刘彻问:“到哪里去筹集军费开支所需的钱呢?”

桑弘羊说:“天下有的是钱,却不掌握在您的手中。

如果把它们拿出来,别说这点军费开支,就是要再多的钱也没问题。”

刘彻一听,急忙问道:“你快说,从什么地方弄钱?”

桑弘羊说:“本朝开国以来,冶铁煮盐都是商人去做,这些商人垄断了盐铁的生产和买卖,开采费用又不高,所以获利丰厚。

如果将盐铁的经营权收回来,由官府实行专卖,既对国家财政有利,又能抑制豪强势力。”

刘彻高兴地说:“好,朕就按你的办法去做。”

      

              桑弘羊在刘彻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财政经济改革措施,用他卓越的理财能力,为西汉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陵降匈奴有什么隐情?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勇猛善战,非常有才能,却受制于无能而又狂傲自大的上司李广利。

李广利嫉才妒贤,心胸狭窄。

      

              公元前98年,李广利率领1万精兵从酒泉出发,从天山右侧攻击匈奴右贤王的军队。

以李陵之才能,本当担任一方要职,冲锋陷阵,然而,李广利却准备让他管后勤辎重。

报国心切却又不谙世故的李陵自然不愿意,便对刘彻说:“如果给我5000精兵,我就可以直接冲进匈奴单于的大帐!”

刘彻听后很高兴,真给了李陵5000精兵,让他攻击匈奴。

      

              一个月后,李陵的军队到达浚稽山(今蒙古图音河南),与单于的3万骑兵相遇。

匈奴兵见汉军少,蜂拥围攻汉军。

李陵赶紧命令军士放箭,千弩俱发,匈奴兵应弦而倒。

匈奴兵溃逃,汉军乘胜追击,杀掉数千人。

单于大惊失色,又聚集了镇守其他地方的8万兵马攻击李陵。

李陵寡不敌众,边打边后退,向南走了几天后,才到达安全地带。

这次,李陵的士兵又杀了匈奴兵三千多人。

      

              面对如此强劲而毫不畏惧的对手,匈奴以为自己面对的乃是汉军精锐;而且此时李陵已退至离汉朝边塞不远的地方,单于也担心自己会中敌人引敌深入而围歼之计,因此准备撤走。

就在这时,汉军中一个军官投降匈奴,并告诉匈奴,李陵的军队并没有后援,并且箭矢也快用完了。

单于大喜,更猛烈地攻击汉军。

最后,李陵军队的士兵几乎死光,李陵本人也被匈奴俘虏。

      

              刘彻听说李陵被俘,便杀了李陵全家老小。

本来,李陵是想逃回去继续为汉朝建功立业的,当刘彻杀了他全家后,他很难过,无奈之下,就投降匈奴了。

      

              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司马迁的祖先做过周代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学识丰富,在汉武帝时担任太史令。

司马谈寄望儿子能够传承自己的学业,自幼就对司马迁进行全面的教育。

司马迁10岁时,就能诵读《左传》、《国语》、《尚书》等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在文学和历史两方面打下了坚厚的基础。

从20岁开始,司马迁到各地去游历,足迹几乎遍及全国。

司马迁每到一处,凡是典籍中有记载或传说中著名的地方,都要亲身去考察踏勘,拜访当地的老年人。

经过长年的游历和考察,司马迁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为写作《史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迁36岁时,父亲司马谈因病辞世。

司马谈生前正着手撰写一部历史书,已经搜集准备了材料,但才要动笔,便重病缠身。

弥留之际,司马谈拉着司马迁的手再三嘱咐他要了却他的心愿--著史。

司马迁眼含热泪,连声应诺,接受父亲的遗训。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任太史令,开始撰写父亲没能写完的史书。

这时,他有机会接触中央政府的各种文件档案,并且在皇家藏书中博览了许多珍贵的书籍,知识更为丰富了,搜集到的资料也更加完备了。

      

              然而,当司马迁48岁时,无妄之灾突然降临到了他的身上。

司马迁的好朋友李陵被匈奴所俘,刘彻一怒之下,将他的全家都处死了。

李陵得到这消息,被逼无奈投降了匈奴。

司马迁与李陵相识多年,对李陵较为了解,他在刘彻面前为李陵辩解,触怒了刘彻,受到宫刑的处罚。

虽然没有危及生命,却令司马迁蒙受了巨大的耻辱。

      

              司马迁悲痛万分,几次想要自尽,可想到父亲的遗愿还没有完成,不甘心就此死去。

司马迁决心顽强地活着,将那部史书写完。

经过多年的艰辛笔耕,在53岁时,司马迁基本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

      

              《史记》计130篇,52万多字。

其中包括“本纪”12篇,按帝王年代、世序记载帝王的事迹;“表”10篇,用列表的方法记载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简明实用;“书”8篇,记载重要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现象,政治设施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世家”30篇,记载各国诸侯、王和孔子、陈胜等特殊重要人物的史事;“列传”70篇,记载重要官吏、名人、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历史,其中还有部分下层社会人物的传记。

      

              你了解苏武的传奇经历吗?

      

              公元前100年,刘彻正想出兵攻打匈奴,匈奴却派使者来求和,还把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者都放了回来。

刘彻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派中郎将苏武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一行风餐露宿,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匈奴单于居住的地方。

单于见苏武送礼上门,以为汉朝软弱,所以对苏武及使臣们极其傲慢无礼,并企图利用前次投降匈奴的汉朝使者卫律威逼苏武卖国求荣。

苏武严辞拒绝叛徒卫律的游说,把叛徒卫律骂得狗血淋头。

      

              于是,单于决定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借此逼他屈服。

当时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

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

几天过去了,他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苏武软硬不吃,便下令把苏武放逐到北海(今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去放羊。

临行前,单于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

      

              北海荒无人烟,一年到头白雪皑皑,连鸟兽也很难见到。

有时苏武饿得没有办法,就掘开野鼠洞,掏洞里的草料来充饥。

每天,他一面放羊,一面抚弄“节杖”,希望总有那么一天,能够拿着节杖,重返汉庭。

      

              公元前85年,匈奴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裂成了三个部落。

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求和。

      

              公元前81年,汉朝与匈奴几经交涉,匈奴才把苏武及其随员共9人放回长安。

      

              王昭君为什么出塞?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为了巩固和汉朝的关系,他提出了“和亲”的请求。

汉元帝为了保证北部边境安全,决定挑选一位漂亮的宫女嫁给呼韩邪单于为妻。

后宫的宫女听说要她们远嫁塞外,没有一个答应。

正在管事的太监急得团团转时,来了个应募人,她就是王昭君。

宫中的无聊生活,使王昭君感到厌倦,现在有了跳出樊笼的机会,她不愿放弃。

管事的宦官立即上奏汉元帝,汉元帝下旨应允。

      

              王昭君出行的那天,长安街道张灯结彩,京城的大小官员都来给她送行。

王昭君出塞时带去的礼物非常多,一长溜骡马的背上驮满了东西,别的不说,光是丝织品就有一千八百匹。

呼韩邪单于欣喜万分,既娶到年轻美貌的妻子,又加强了同汉朝的关系。

他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意思是给匈奴带来安宁的皇后。

      

              王昭君出塞后的第二年,给呼韩邪单于生了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长大后被封为右日逐王。

几年以后,呼韩邪单于病故,他的另一个儿子复株累单于即位。

按照匈奴人习俗,复株累单于娶王昭君为妻。

以后,王昭君又生了两个女儿,长女叫须卜居次,次女叫当于居次。

      

              汉哀帝为什么会失江山?

      

              公元前7年,刚继位的汉哀帝无心处理国政,只顾宠爱那个柔媚的弄臣董贤。

董贤是太子的侍从官,年少又漂亮,哀帝看上了他,起居相随,形影不离。

      

              一次,两人白天睡在一起,汉哀帝一觉睡醒,想从被窝里爬出来,可衣袖却被董贤压住,欲将衣袖掣回,又不忍惊动董贤。

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来,一时性急,哀帝竟从床头拔出佩刀,将衣袖割断,然后悄悄出去。

从此,汉语有了“断袖之癖”一词,成为同性恋代称。

      

              哀帝封董贤为大司马,仍嫌不够,在一次宴会上竟然说:要把天下也让给这个22岁的白面相公。

后来,哀帝死,董贤失掉靠山,被抄家。

      

              哀帝如此忠于“爱情”,国事当然糟得很,哀帝死后不到10年,王莽就篡汉。

真是“断袖之癖”失江山啊!      

              王莽改制的结局如何?

      

              公元前16年,王莽受叔叔王商的推荐,被汉平帝拜为新都侯、光禄大夫。

又过了几年,他的叔叔、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年老退休,王莽就代替他做了大司马,掌握了朝政大权。

这时的皇室中,仅还有成帝、哀帝的外戚,以及王莽自己的一个叔叔王立,能够与王莽争权。

为防止他们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王莽通过逼他们自杀等各种方法,把他们一个个清除或挤走了。

然后,自己又在朝廷中安插亲信,让他们做了大官。

王莽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做皇后,这样,他又多了“国丈”这一身份,地位更加显赫了。

      

              王莽的地位一天天提高,汉平帝也一年年长大了,他已经长到14岁了,多少懂得了一些事情。

汉平帝看出王莽的野心不小,内心又是害怕,又是怨恨。

王莽也渐渐感到逐渐成年的平帝可能对自己的权力扩张不利,就寻找机会杀害了平帝。

      

              汉平帝死的时候才14岁,当然没有儿子。

王莽从刘家的宗室里找了一个两岁的幼儿为皇太子,叫做孺子婴。

王莽自称“假皇帝”(“假”是代理的意思)。

有些文武官员想做开国元勋,迎合王莽的心意,劝王莽即位做皇帝,一直以推让出名的王莽这会儿也不再推让了。

      

              公元9年,王莽正式即位称皇帝。

改国号叫“新”,王莽自称“新皇帝”,都城仍在长安。

这样,从刘邦称帝开始的西汉王朝到这时就结束了。

      

              王莽做了皇帝以后,为了显示他的威德,也为了巩固统治,解决西汉末年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矛盾,实行了一系列制度上的变革,这在历史上叫做“王莽改制”,但王莽改制最终失败。

      

              绿林、赤眉起义分别由谁领导?

      

              王莽称帝建立新朝不到10年,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

公元17年,长江中游地区连年灾荒,饥民们在王匡、王凤兄弟领导下发动起义。

因为这支起义军最初驻扎在绿林山,故称绿林军。

公元22年,绿林山地区瘟疫蔓延,绿林军离开绿林山,一路由王常等率领,叫做“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等率领,叫做“新市兵”。

分散的绿林军到处攻打地主武装,发展很快。

他们的战斗沉重地打击了王莽在南方的统治。

      

              公元18年,青州、徐州一带发生大灾荒,琅琊人樊崇率百余人于莒县起义。

起义军人人皆以赤色涂眉,因而被称为“赤眉军”。

公元22年,起义军与新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西)展开激战,新军大败。

起义军乘胜追击,攻至无盐,杀敌万余。

这次战役后,赤眉军势力大增,人数发展到十几万人。

他们转战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瓦解了王莽在东部的统治。

      

              绿林、赤眉大起义的爆发,使王莽的新朝统治摇摇欲坠了。

      

              刘玄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就在绿林、赤眉起义席卷全国的时候,有一批没落的贵族和地主、豪强也乘机起兵造反。

      

              南阳郡舂陵(今湖南宁远北)乡的汉宗室刘縯、刘秀两人怨恨王莽废除汉朝宗室的封号、不许刘姓人做官的做法,发动族人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乡起兵。

他们和绿林军三路人马联合起来,接连打败了王莽的几名大将,声势越来越强大。

      

              绿林军将士们认为人马多了,必须推选出一个负责统一指挥的首领,这样才能统一号令。

一些贵族地主出身的将军利用当时有些人的正统观念,主张找一个姓刘的人当首领,这样才能符合人心。

于是,舂陵兵推举刘縯,可是其他各路的将领都不同意。

经过商议,众人立了破落的贵族刘玄做皇帝。

      

              公元23年,刘玄正式做了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

更始帝拜王匡、王凤为上公,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又封了其他的将领。

从此,绿林军又称为汉军。

      

              刘秀在哪一场战役中扬名天下?

      

              更始帝刘玄做了皇帝后,就派大将四处攻伐城池。

眼看汉军长驱直入,王莽慌了手脚,派司空王邑、司徒王寻率军四十余万,气势汹汹地向昆阳扑来,一场恶战迫在眉睫。

当时昆阳城内的汉军只有八九千人,敌我力量悬殊,汉军众将认为:如果敌军长期围困,昆阳必被攻陷。

于是,刘秀和李轶率领11名骑兵,冒死从城南突破重围去别处搬求救兵。

      

              刘秀刚离开昆阳,王邑、王寻就命令士兵挖地道,并用冲车撞城门,箭像雨一样落在昆阳城里。

汉军顽强应战,一次次击退了王莽军的进攻。

这时,刘秀等人已赶到郾城和定陵,带着援军赶赴昆阳,向数倍于己的王莽军冲去。

为了鼓舞城里守军的士气,刘秀修书一封,谎称另一支汉军主力已攻破宛城,派使者给城里守军送去。

这封信后来被王莽军截获,使王莽军阵脚大乱。

刘秀一看机会来了,立即组织了一支突击队向王莽军冲去。

      

              王邑和王寻见刘秀的援军人数不多,不当一回事。

他们两人亲自带着一万余人前来迎战,同时命令各营军队不得出击。

刘秀的突击队冲入敌阵后,奋战拼杀。

王邑军阵大乱,因军令限制,其他将领也不敢互相救援。

刘秀率军左冲右杀,很快冲到王寻面前,将王寻杀死。

城内守军见状,趁机杀出城来,内外夹攻,杀声震天动地。

王莽军大乱,四处溃逃、互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

恰巧此时风雷大作、雨下如注,昆阳城北的洼水陡涨。

王莽军不少人落进洼水中淹死,尸体把河道都堵塞了。

      

              汉军取得了昆阳大战的胜利,王莽的40万大军顷刻间化为乌有。

官军败逃后,留下的粮草、兵器不计其数,汉军搬了一个多月还没搬完。

昆阳大战是刘秀戎马生涯中的一个光辉战例,从此,刘秀扬名天下。

      

              刘秀何以得江山?

      

              昆阳大战以后,汉军又攻破了宛城,更始皇帝刘玄住进了宛城,更始帝的许多事情都依赖刘縯来办理。

刘縯、刘秀的权力越来越大,引起了汉军中一大批首领的不满,大将军王凤、李轶等人便在刘玄面前议论,说刘縯迟早要自己当皇帝,建议刘玄早点作决定,杀掉刘縯。

可刘玄胆小,几次都不忍心下手,最后还是李轶等人找了个借口,杀了刘縯。

      

              这时,刘秀正带兵在外。

为了斩草除根,刘玄决定寻找机会杀掉刘秀。

他派人拿着自己的诏书去试探刘秀,只要刘秀表现出一点异常,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除掉他。

使者一边对刘秀宣读诏书,一边观察刘秀的脸色:“太常偏将军刘秀英勇善战,特意封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

没等刘秀谢恩,又宣布说:“大司徒刘縯,一向图谋不轨,常常违抗皇帝的圣意,如今已被杀掉。”

听到哥哥被杀的消息,刘秀心里大惊,但他猛然想起了《论语》一书中“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话,迅速冷静下来。

听完诏书后,刘秀强忍杀兄之恨,磕头谢恩说:“陛下赏罚甚明。

只是我建功微小,不值一提,皇上如此嘉奖,刘秀受之有愧。

至于兄长刘縯发展到今天被诛杀的地步,实在是罪有应得。”

刘秀的一席话,说得至为真诚,不要说刘玄派来的使者深信不疑,就是刘秀的部下也信以为真。

      

              使者走后,刘秀只偷偷地痛哭了一场,暗暗下决心要为哥哥报仇;但表面上不动声色,连孝也不戴,动身到宛城去向刘玄请罪。

      

              见了更始帝,刘秀言必称陛下,既显得十分恭谨,又表现得宽厚大度。

他平时谈笑自如,没有半点哀意,只在夜深人静时才偷偷为哥哥的惨死痛哭。

刘秀“忍辱偷生”的表演终于解除了刘玄的疑忌,保住了性命。

三个月后,刘秀被派往河北去发展起义军的实力。

从此,刘秀摆脱了刘玄的监视和控制,迅速招兵买马,扩充实力。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刘秀便发展到十余万人,还有了一批能征善战、忠心耿耿的战将,于是便我行我素,公开和刘玄分道扬镳了。

      

              靠这批人马做班底,经过一番征战,到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了东汉政权。

又经过12年时间,刘秀终于铲平群雄,坐稳了江山。

      

              “马革裹尸”说的是谁?

      

              马援,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汉族,扶风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

公元32年,马援投奔刘秀,并协助他西平隗嚣。

在破羌安陇的战斗中,马援身先士卒,腿肚子被箭射穿,流血不止,仍坚持直到获胜,刘秀赐他三千只羊、三百头牛,他将这些犒品分发部下,因而深得将士的敬重和拥戴。

      

              后来,马援被授予“伏波将军”称号,大家都来向他祝贺,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官员。

马援对孟翼说:“为什么先生不说些指教我的话,而一味夸奖我呢?”

孟翼不知如何应对。

马援说:“汉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的土地,他的封地只有数百户。

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封地多达三千户。

赏大于功,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求当个先锋,做个有志男儿。

男儿应该战死在疆场,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就行了(马革裹尸),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身边?”

孟翼听了由衷佩服。

      

              公元47年冬天,湖南地方暴动,这时,马援年已62岁,饱经风霜,有病在身,闻讯从床上一跃而起,披挂上马,请缨出战。

马援率军奔驰在疆场上,屡战屡胜。

由于南方气候炎热,很多士兵中暑死去,马援自己也病倒了,不久病死军中,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壮志。

      

              董宣为何被称为强项令?

      

              东汉光武帝刘秀非常了解民间疾苦,但皇亲国戚、功臣显贵们都不像皇帝那样为百姓着想,常常纵容自家的子弟和奴仆横行街市,无恶不作。

刘秀碍于亲贵们的面子,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因此,京都洛阳成了全国最难治理的地方,连换了几任洛阳令,还是控制不住局面。

      

              最后,刘秀百般无奈,起用年近七旬的董宣做洛阳令。

董宣知道光武帝的用意,就对权贵们违法的行为严格处理。

      

              有一天,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在街上杀了人,董宣立即下令逮捕他。

可是这个恶奴躲进公主的府第里不出来,官府不能进去抓人,董宣就派人昼夜监视。

湖阳公主以为新来的洛阳令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过了几天就带着这个恶奴出行。

董宣得到报告,立即带人拦住了公主的车马,把凶犯从公主的车上拖了下来,就地正法。

      

              湖阳公主觉得董宣太不给她面子了,就跑到皇宫找刘秀哭诉。

刘秀没有办法,只好命人把董宣捉来,安慰姐姐说:“我一定把他乱棍打死!”

董宣被捉后,不仅不向湖阳公主认错,反而痛斥刘秀不守法度,然后一头向殿柱上撞去,碰得满头满脸都是血。

刘秀赶紧让卫土给他包扎好伤口,然后打圆场说:“你总得给公主一点面子,给她磕个头,赔个不是吧。”

      

              董宣就是不磕头,刘秀让小太监使劲往下按他的脖子,可董宣用两只胳膊支撑着地,硬着脖子不认错。

刘秀趁机对太监们说:“这个老头子脖子可真够硬的,快把他撵出去吧!”

湖阳公主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刘秀非常欣赏董宣执法如山、宁折不弯的气节,立刻派人给董宣送去了30万赏钱。

董宣把赏金全部分给了他手下的官吏和衙役。

“强项令”的威名传遍了全国,整个洛阳城的豪强皇亲没有一个不怕他的,人们都称他是“卧虎”。

      

              宋弘为何不娶公主为妻?

      

              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寡居,看中了才貌出众的大臣宋弘。

湖阳公主的确是好眼力,宋弘可以说是当时朝廷中第一等的人物,位至三公,品行方正,仪表堂堂。

宋弘为人很有骨气,当年赤眉军打进长安,强行拉他入伙,宋弘宁可跳到渭河寻死,都坚决不从。

后来宋弘被人救起,他又装死,就是不入赤眉军,从此天下扬名。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征宋弘入朝,封为太中大夫,其后又任大司空。

      

              当时宋弘已经有了恩爱的妻室,让他这样的铮铮硬汉抛妻离子,再娶湖阳公主,刘秀根本没有把握,所以不敢跟姐姐打保票,只能留心等机会。

      

              有一天,刘秀找到了一个在宫中单独召见宋弘的机会,就让湖阳公主在屏风后面听着,自己在堂上接见宋弘。

谈完公事后,刘秀试探着说:“常言道,人显贵了就会换交新朋友,发了财就会娶新老婆。

人情大概都是这样的吧。”

宋弘听后,连连摇头说:“我听说的一句俗语正相反:‘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意思就是人在贫贱的时候交的朋友是真朋友,这样的朋友是不能相忘的;人在吃糠咽菜、不得志时娶的妻子是与你患难与共的妻子,这样的妻子绝对不能离弃。

刘秀顿时呆了,也忘了宋弘就在眼前,情不自禁地转头对屏风后的湖阳公主说:“这事不成了啊!”

      

              班超为何投笔从戎?

      

              公元62年,班固被召到京城洛阳做官,30岁的班超与母亲随同前往。

由于家境贫寒,班超经常替官府抄写书籍,以取得一些收入。

      

              时间久了,班超对整天抄抄写写非常厌烦,觉得长期干这种事没出息。

一天,他正在埋头抄书,突然心有所感,把笔一扔,感叹说:“大丈夫应当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到西域去建功立业,取得高官厚禄,怎么能老是这样埋头在笔砚之间抄书呢!”

同班超一起抄书的人听他说这话都不以为然,讥笑他是异想天开。

班超义正辞严地说:“你们这些庸碌无为的小人,怎么能理解壮士的志向呢?”

不久,班超就参加了军队,后来成了东汉名将。

      

              班超出使西域有什么意义?

      

              班超“投笔从戎”后,在公元73年奉命出使西域。

二百年的历史证明,在汉匈关系这架天平上,西域是个决定性的砝码。

汉家联合西域,匈奴则势孤;汉家与西域绝交,匈奴则势强。

欲制匈奴,必先联西域,去其右臂。

这就是班超出使西域所肩负的战略使命。

      

              班超一行来到鄯善(原名楼兰,在今新疆若羌县治卡克里克,地处西域南道),鄯善王对汉使起初殷勤而又热情,后忽变得疏远而怠慢了。

班超意料到其中有故,可能匈奴也派来使者,鄯善王何去何从狐疑不定。

这个判断从鄯善的使者口中得到证实。

班超立即与同行的36个伙伴密商,当机立断,先发制人,夜袭匈奴使者,否则汉使必为其所害。

班超遂率吏士,乘夜半风起,出袭匈奴使者。

班超亲手格杀3人,伙伴们斩首三十余级,其余一百多人全被烧死。

第二天,班超把鄯善王请来,鄯善王看到匈奴使者的人头,也为汉家使者的英勇果敢所震惊,遂打消狐疑,决意摆脱匈奴的统治,与汉家复通和好。

      

              接着,班超一行经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争取了于阗王。

于阗人主动杀死了匈奴派去奴役他们的“监护使者”。

      

              班超继续西行,来到疏勒(今新疆喀什一带),得知疏勒王兜题并不是疏勒人,是龟兹王依仗匈奴势力杀死前疏勒王后,派来统治疏勒的。

疏勒人恨他,可又不敢惹龟兹和匈奴。

班超和几个伙伴来见兜题,出其不意,突然动手把他抓了起来,宣布他的罪状。

疏勒人举国欢庆,推出自己人当国王。

班超让疏勒人把兜题放回龟兹,让他去警告龟兹王,不准依仗大国势力欺压小国。

      

              班超在西域,联合弱小民族,团结抗暴,先后打败莎车(今新疆莎车一带)、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一带)等国,匈奴北单于在西域北道上的势力也被驱逐出去,西域五十多国又同东汉王朝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是什么?

      

              班固出身于有良好家学渊源的史学世家,自幼博学群籍,九流百家著作多有涉猎,学无常师,9岁即能作文。

其父班彪死后,他继承父志,开始编写《汉书》。

有人向刘庄告他“私作国史”,刘庄看了他所撰书稿后,十分重视他的才华,同意他编撰《汉书》。

后由于窦宪事件的牵连,班固于公元92年死于狱中,《汉书》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完成,其妹班昭与同乡马续受和帝之命续之,终于完成了这部中国史学的第一部断代史著作。

      

              《汉书》纪事起于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迄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历12世、230年。

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100篇。

内容恢宏,结构严谨,其纪、表、志、传四部分的编排体例与《史记》相差无几,“纪”和“表”用来叙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志”述典章制度,“传”写各类人物及少数民族的历史。

《汉书》将《史记》中“世家”一体废除,而改“书”为“志”,有意突出了“帝纪”对全书的统率地位,增强了“纪”的纲领性,同时“传”更加充实,“志”也更加明晰。

      

              谁是中国最早的无神论者?

      

              王充(27-约97),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

王充自幼就很聪明,6岁开始读书识字,8岁到书馆学习,品学兼优。

因此,被保送到京师太学深造,跟大学者班彪学习,后来游学洛阳16年。

王充是东汉时期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

他在批判当时的神学迷信中,捍卫和发展了先秦以来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建立了元气自然论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他的思想成就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本人也被称为是中国最早的“通明博见”的无神论者。

      

              窦皇后是怎样邀宠害政的?

      

              窦皇后是汉章帝刘炟的皇后,传说非常美貌,而且从小就会读书写字,很有见识。

她是东汉开国元勋窦融的曾孙女,只是她出生时,家中已经发生了变故,再无往日的显赫了。

她生长在破落的名门里,自然也有一种不顾一切向上爬的野心。

进宫后,她因为美貌和聪明,不仅受到刘炟的宠爱,而且得到了马太后的赞赏,赢得宫廷上下的一片赞扬。

一年后,被册立为皇后。

      

              窦皇后当上皇后以后,她的哥哥和弟弟都被提拔为高官,从此开启了东汉外戚干政的历史。

窦皇后没有儿子,后宫之中只有宋贵人和梁贵人生了儿子。

宋贵人的儿子刘庆居长,先被立为太子。

      

              窦皇后深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就到刘炟那里陷害宋贵人,说她让母亲买了菟丝子行厌胜之术。

厌胜之术是一种巫术,在东汉宫廷里被严令禁止。

刘炟起初不信,但窦皇后又拿出一封模仿宋贵人笔迹写的信来。

刘炟看后大发雷霆,把宋贵人赶出了太子宫,太子刘庆受到牵连,被废为清河王。

之后,刘炟另立梁贵人的儿子刘肇为太子。

窦皇后又怕梁贵人和她娘家将来得势,一直想找机会除去梁贵人。

      

              后来,窦皇后与自己的兄弟内外勾结,大肆诬陷梁贵人的父亲要谋反。

刘炟深信不疑,下令追查,结果梁贵人含冤而死。

梁贵人死后,太子刘肇就名正言顺地成为了窦皇后的儿子,窦皇后的地位更加巩固。

因为窦皇后的关系,窦家权倾朝野。

      

              蔡伦是怎么发明纸的?

      

              蔡伦(63-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耒阳(今湖南耒阳市)人,造纸术的发明者。

蔡伦从小因家境贫困,被送进皇宫做了一名小太监,成为皇太子刘肇的侍从。

章帝刘炟死后,刘肇做了皇帝,是为和帝。

蔡伦被提拔为中常侍,兼任少府的尚方令,负责监制宫中御用的军械、用具和器皿。

蔡伦本来就喜欢发明创造,如今让他负责用具、器皿的制作,正合他的心意。

他看到写字用的绢帛太贵,丝棉纸也不便宜,竹简太笨重,麻纸又不宜书写,就想制造出一种既廉价又适宜书写的纸来。

      

              蔡伦先研究了民间制造麻纸的技术。

蔡伦发现制造麻纸很简单,只要把麻捣烂,压成薄片就行了。

可这样造出来的纸太粗糙了。

于是,蔡伦就把工艺弄得精细些,把麻捣得很烂,这样做成的纸是细腻一些了,可是麻里还有一些粗纤维捣不烂,做成的纸仍然不适宜写字。

蔡伦想,麻能造纸,是因为它有纤维,那么,破布、破鱼网、树皮也有纤维,是否也能造纸呢?

他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浸在水里,用水煮,煮软后捣烂成浆,再用清水漂,然后把捣烂的纸浆刷在细帘子上,等细帘子上结了一层薄薄的而又均匀的纸浆后,把它晾干,揭下来就成了一张洁白细腻的纸了。

这样,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试验成功了,造出的纸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轻薄耐用。

(https://www.bqduo.com/biquge/74_74559/c4216979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