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恐怖灵异 > 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 > 第十四卷 从军阀混战到走向光明--琉璃般的民国时代(1)

第十四卷  从军阀混战到走向光明--琉璃般的民国时代(1)      
              这是一个军阀混战、动乱不定的年代,这又是一个追求真理、不断求索的年代;这是一个黑暗如夜、民不聊生的年代,这又是一个积极进取、追求光明的年代;这是一个民族多难、忍辱负重的年代,这又是一个坚韧不屈、抗争到底的年代……其实,这就是一个真实的琉璃时代!      

              中国国民党是如何建立的?

      

              中国国民党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由中国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

其前身是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中华革命党。

孙中山于1911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该党于1927年完成形式上的全国政权统一,并一直统治大陆至1949年。

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彻底失败,党部由大陆迁往台北。

国民党目前党员总数超过一百万,是台湾地区党员人数最多的政党。

      

              中华民国于何时建立?

      

              武昌起义胜利后,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乘船回到上海,黄兴、胡汉民、宋教仁、汪精卫等人前往码头迎接。

12月29日,各省代表会在南京召开,独立的17省有45名代表出席会议,筹组中央临时政府,孙中山以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五色旗为国旗,并建立了由黄兴、王宠惠和蔡元培分别任陆军、外交和教育总长,宋教仁任法制局局长,次长也均为同盟会重要骨干的中央政府机构。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和实行了哪些法令?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效力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并享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和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临时约法》关于人民权利和自由的一系列规定,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精神。

《临时约法》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和“代议政治”的原则来构建中华民国的国家制度;为了防止和限制袁世凯专权以保障民国,它还将原先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

《临时约法》集中体现了辛亥革命的积极成果,成为民主共和的象征和旗帜,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如:禁止和废除刑讯、跪拜、吸食鸦片、缠足、蓄辫等秕政陋习;制订了保护私人财产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采取了改进教育制度、革新教育内容的措施;以新闻言论自由取代封建时代钳制言论的政策,这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谁盗走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国民政府一成立,就面临着巨大的经费问题。

北伐缺粮、缺饷,难以继续维持,而拥有实力的都督,像黎元洪、谭延恺等人,表面上支持民国政府,实际上却作壁上观。

      

              孙中山、黄兴、胡汉民、汪清卫等人商讨如何能摆脱这种困境。

已被袁世凯收买的汪精卫说:“我们可以派人去北京找袁世凯谈判。

如果他答应逼清帝退位,由他来当大总统……”孙中山说:“天下为公是我革命几十年的宗旨,绝不存半点私心。

如果袁氏真能答应我们的条件,我个人的进退是不足论的。

不过,民国前途、革命成败乃天下大事,非比儿戏!”

黄兴和胡汉民听孙中山这么一说,心情十分沉重,没再说什么。

此时,汪精卫走到孙中山面前自告奋勇说:“我和袁世凯曾有一面之交,我愿去北京一趟,探探动静。”

孙中山听了也只好同意。

      

              经汪精卫与袁世凯一番阴谋策划,双方终于达成协议。

后来,袁世凯逼迫末代皇帝溥仪退位。

2月15日,南京临时政府召开大总统选举会,17省议员投票,结果袁世凯以满票当选为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大会随即发电报,请袁世凯到南京就职。

袁世凯心里明白,他不能离开北京,又耍了一个小小的手段,就达到他在北京任职的目的。

随后,袁世凯在北京举行第二届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阴谋篡夺了。

      

              袁世凯如何成为中华民国首任总统?

      

              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任唐绍仪为内阁总理,组织内阁。

但唐绍仪却倾向于同盟会,不为袁世凯所用。

不久,唐绍仪便愤而辞职。

排逐了唐绍仪,却不料又冒出个宋教仁。

于是,袁世凯与国务总理赵秉钧密议谋杀了宋教仁。

袁世凯又授意军政执法处逮捕8名国民党议员,用重金拉走了10多名国民党参议院议员,为他竞选大总统铲平道路。

      

              1913年10月6日举行大总统选举。

袁世凯派了几千名便衣军警、地痞、流氓打着“公民团”的旗帜,将会场围了个水泄不通,并高呼:“不选袁世凯为大总统,不许出会场一步!”

选举开始后,议员们受到层层包围,许进不许出。

      

              第一次投票,袁世凯得票刚过半数,离法定票额相差太远。

已近中午,主席宣布休息后再投;第二次投票,袁比上次多了一些,但还是不到法定票额。

天已黑了,仍不能散会。

主席汤化龙宣布“两次投票无人当选,就第二次得票较多者二名决选之,以得票过半者当选”,请大家在袁世凯、黎元洪二人中选一。

议员们已一天没吃东西,饿得头晕眼花,那些烟徒们更是痛苦异常。

在这种情况下,一直到晚上10点才得出第三次投票结果,袁世凯得票过半数。

于是,主席汤化龙大声宣告:袁世凯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大总统。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在紫禁城太和殿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届正式大总统。

      

              二次革命是怎么失败的?

      

              1913年3月,袁世凯暗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4月又向帝国主义进行非法“善后”大借款,积极准备发动内战,消灭民主势力。

孙中山从日本回国武装倒袁,发动“二次革命”。

袁世凯先发制人,5月,派段芝贵进兵江西,派冯国璋、张勋等沿津浦线南下进攻南京;6月,剥夺国民党人所掌握的几省军政大权。

国民党人被迫仓促应战。

      

              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成讨袁军,发布讨袁檄文,“二次革命”宣告正式开始。

15日,黄兴赶到南京,挟都督程德全宣布江苏独立,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

接着,广东、安徽、福建、湖南、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7月25日,湖口失陷,李烈钧败走。

28日,黄兴以战事失利离南京赴上海。

8月18日,南昌失守,江西讨袁军失败。

29日,芜湖又被袁军攻占。

9月1日,张勋攻陷南京,江苏讨袁军失败。

其他独立各省因孤军难支,先后宣布取消独立。

历时近两个月的“二次革命”失败。

孙中山、黄兴、李烈钧、胡汉民等再度逃亡日本。

      

              上海什么时候首开裸模风?

      

              1914年3月,上海图画美术学院西洋画科三年级学生,按教学计划拟采用人体模特儿写生。

因国内尚无先例,不论男女模特儿都无人肯做,不得已找了一个小孩代替,年约15岁,名叫和尚,是该校使用的第一个人体模特儿。

学生提出改用成年模特,但旧俗难容。

后有一青年愿以高价半裸,不肯全裸。

学校再以重金招雇模特儿,来者一进画室竟都含羞而逃,连续20余名。

至最后一个,学校不准他临阵脱逃,否则罚款。

他胆怯脸红,宁愿罚钱。

经再三解说,遂同意试试。

虽裸身在画室,可是肌肉显得十分紧张。

      

              袁世凯是怎么圆皇帝梦的?

      

              民国初建,杨度与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六个人组织了一个“筹安会”,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大吹大擂。

筹安会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组织各种请愿团,什么“商会请愿团”、“人力车夫请愿团”,还有什么“妓女请愿团”、“乞丐请愿团”等。

他们拿着杨度等人起草的“请愿书”,高呼“袁世凯万岁”,在北京游行,要求袁大总统“高升一步”。

有一次,由流氓地痞组成的“乞丐请愿团”嫌筹安会给的赏钱太少,就在杨度回家途中将他痛打了一顿。

      

              袁世凯又指示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议决是否改行“君主立宪”。

在袁世凯亲信的监视下,代表们都投了称帝的赞成票。

1915年12月11日,参政院汇总“全国民意”,结果各省代表1993人,赞成君主立宪的正好1993票!更巧的是,各省“拥戴书”都一字不差地写着:“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承天建极,传之万世。”

袁接到参政院“拥戴书”时,故作谦让,说什么“今若帝制自为,则是背弃誓词”。

当天下午,参政院再次劝进,袁世凯不再辞让。

声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余之爱国,讵在人后?”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做了皇帝,下令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将1916年改为“洪宪”元年,元旦正式登基。

      

              “二十一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晋见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并要求袁政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

二十一条共分五大项:1.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省不得让与或租借他国。

2.承认日本人有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居住、往来、经营工商业及开矿等项特权。

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并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为限。

3.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的人开采。

4.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

5.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

中日合办警政和兵工厂。

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间各铁路建筑权让与日本。

日本在福建省有开矿、建筑海港和船厂及筑路的优先权等等。

二十一条要求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袁世凯不敢立即表示接受。

消息一经传开,反日舆论沸腾。

欧美列强对日本损害他们在华的权益一致不满,纷纷给予抨击。

正式谈判于1915年2月2日开始。

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引诱于前,以武力威胁于后,企图使袁世凯政府全盘接受。

中国人民反日爱国斗争日趋高涨,日本见事态严重,便一面宣布第五项为希望条件,属于劝告性质;一面提出新案,内容与原要求一至四项基本相同,仅将若干条文改用换文方式。

5月7日日本发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应允。

袁世凯指望欧美列强干涉落空,又怕得罪日本,皇帝做不成,便以中国无力抵御外侮为理由,于5月9日递交复文表示除第五项各条容日后协商外,全部接受日本的要求。

5月25日在北京签订了所谓“中日条约”和“换文”。

      

              “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以吞并中国为目的而强加于中国的单方面“条约”,袁政府事后也不得不声明此项条约是由于日本最后通牒而被迫同意的。

此后历届中国政府均未承认其为有效条约。

      

              袁世凯为什么只做了83天皇帝?

      

              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恢复中国的君主制,建立中华帝国,并改元洪宪,总统府改为新华宫。

但是,袁世凯的称帝举措并没有得到广泛支持。

不仅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坚决反对帝制,北洋将领段祺瑞、冯国璋等也深为不满。

帝国主义列强亦不断对他提出警告。

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相继响应。

北洋派内部危机四伏,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称帝仅83天。

起用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企图依靠段团结北洋势力,支持他继续担任大总统。

但起义各省不承认他有再做总统的资格,段祺瑞也逼他交出军政实权,广东、浙江、陕西、湖南、四川纷纷通电宣告独立或与袁世凯个人断绝关系。

5月下旬袁世凯忧愤成疾。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卒于举国声讨声中,时年57岁。

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

      

              什么是讨袁护国战争?

      

              孙中山领导下建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还不满100天,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窃取。

袁世凯对外卖国,对内独裁。

令中国人民发指的是,1915年12月12日竟然宣布复辟帝制。

在这种情况下,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15年12月21、22日,滇军军官及外地来昆爱国志士,在蔡锷、唐继尧的领导下,开会决定立即发动反袁护国战争。

12月23日,云南政府致电袁世凯,要求取消帝制,诛除帝制祸首,限袁世凯12月25日前答复。

时限到达,未收到袁世凯回复,唐继尧、蔡锷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誓师武装讨袁,从云南开始的护国战争正式爆发!      

              云南宣布独立,组织了讨袁护国军和云南都督府,以蔡锷为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率主力出征四川;以李烈钧为第二军总司令,向两广进军;以唐继尧为云南都督兼第三军总司令,留守昆明和准备后援。

昆明街头,民众欢声雷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讨袁示威游行,以实际行动支持护国军的义举和讨袁出师。

      

              护国战争的主要战场在川南,云南宣布独立之前,唐继尧即向川边派出2个团进行提前行动,于1916年1月21日占领川南重镇宜宾。

      

              蔡锷率护国军第一军主力3000余人,向四川纳溪、泸州方向进攻。

贵州于1月27日宣布独立,支持护国战争;2月2日川军第二师师长刘存厚也在纳溪宣布独立讨袁。

但是,在川南的北洋军兵力仍然是护国军兵力的3~4倍之多,而且武器精良,后援充足,护国军人数太少,且后援接不上,护国战争在川南的艰巨性可想而知!      

              在纳溪附近战斗危急的时候,朱德所率的团奉命紧急驰援纳溪。

朱德团到达纳溪后,被派往纳溪东面高地棉花坡。

棉花坡是纳溪通往泸州的咽喉,敌我双方争夺十分激烈。

北洋军依仗武器弹药充足,昼夜不停地向护国军阵地猛轰,战斗十分惨烈。

此次战斗是整个川南战役的缩影,护国军官兵表现了为正义而战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从1916年2月到3月中旬的40多天时间里,整个川南地区几乎全部成为战场,宜宾几番易手,失而复得,纳溪三易其手,这是战争最艰险的时期。

      

              与此同时,以李烈钧为首的护国军第二军、以唐继尧为首的护国军第三军,在粉碎敌人对护国军后方的骚扰,以及向两广进军的过程中,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3月15日广西宣布响应护国独立,蔡锷即于3月17日宣布进行总反攻。

几天之内,护国军反攻连续获胜,接连攻克江安、纳溪等地。

北洋军难以抵挡,损失惨重,节节败退。

      

              袁世凯在北洋军节节败退,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于1916年3月22日被迫下令撤消帝制,其做了83天的皇帝梦遂成为泡影。

袁世凯当不成皇帝,却仍然把住大总统的位置不放,护国军坚决不答应,全国的讨袁斗争依然澎湃高涨,广东、浙江、陕西、四川、湖南又先后宣布独立。

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一片倒袁声中病死。

袁世凯一死,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为宗旨的讨袁护国战争,宣告胜利结束。

      

              护国战争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云南,不仅是讨袁护国首义之省,而且云南各族人民亦为护国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从云南开始的护国战争粉碎了袁世凯的帝制阴谋,恢复了共和制。

      

              何谓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就是由袁世凯建立的封建军阀集团。

1895年,清政府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节制。

1901年,李鸿章死后,袁世凯继任北洋大臣,所建军队称为北洋军。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就任大总统,进一步培植党羽,扩大势力,形成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军事集团,是为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统治中国,从1912年3月至1928年12月,长达16年之多。

北洋政府执政时期,继续推进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民国初年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除了客观的国际原因以外,与北洋政府的政策也不无关系。

      

              直、皖军阀缘何开战?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

段祺瑞得到日本的支持,握有中央大权,但所采取的卖国外交和武力统一的政策不得人心。

曹锟在冯国璋死后成为直系的新领袖,吴佩孚和长江三督都成了曹锟的得力干将。

直系控制着直隶、江苏、湖北和江西四省。

张作霖控制东北三省,成为皖、直系以外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势力,他与直系结盟共同反对皖系;河南督军赵倜和与段祺瑞有矛盾的徐世昌,成为直奉两系的支持者。

      

              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直、皖两系的战争不可避免。

1920年7月5日,段祺瑞将边防军改为定国军,自任总司令,徐树铮为副总司令,决定起兵讨伐曹、吴,宣布了曹、吴的罪状。

曹锟立即回应,他宣布将直系军队改称为讨逆军,讨伐段、徐。

曹锟为总司令,吴佩孚为前方总司令。

7月14日,直皖战争终于爆发了。

      

              开战后,吴佩孚的军事指挥才能显现出来,他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部队撤离高碑店,并在涿州、高碑店之间的松林店埋下地雷。

定国军不知是计,占领高碑店,大有攻陷保定之势。

但到达松林店时,地雷齐鸣,皖军死的死、伤的伤,直系趁机发动反攻,将皖军师长曲同丰及高级官员俘虏。

当徐树铮率部队追赶直军到天津时,奉军突袭皖军,直、奉两军合力,皖军大败,徐树铮等人只得化装逃回京城。

曲同丰被俘后,通电皖军反戈。

同时,直方护法军政府又发出讨段檄文,段祺瑞四面楚歌,不得已去见总统徐世昌,并自罢官职,撤销定国军。

      

              7月23日,直、奉两军分别接收了北京的南北苑营房,直皖战争结束了。

直皖战争后,曹锟被任命为直、鲁、豫三省巡阅使,吴佩孚为副使,此时的北洋政府的实权操纵在曹锟、张作霖手里。

      

              《新青年》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新青年》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它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战斗旗帜,它所全力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的斗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阶段,它由民主主义刊物向社会主义刊物转变,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它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发起组织的机关报和党中央早期的机关理论刊物,在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上有过一定的成就。

《新青年》比较全面地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道德,阐明了民主主义的政治主张。

《新青年》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积极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五四”爱国运动以后有了新的发展,《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注入了崭新的内容。

      

              为什么说蔡元培的一生都属于教育?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科学家和民主革命家。

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根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与方法,网罗人才,整顿校风,改革教学,改变了北大陈旧的面貌。

后因支持“五四”反帝爱国运动而被迫辞职,赴欧美考察教育和从事学术研究。

1927年以后先后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而且兼任交通大学、中法大学、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专)等多所高等学校校长。

“九·一八”事变后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发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

      

              蔡元培有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

他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和改革,对于在中国确立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制,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改革高等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终其一生,蔡元培都为他的教育理想而奋斗。

      

              张勋复辟为什么成了丑剧?

      

              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张勋遂乘机联络前清遗老遗少及保皇党人康有为等,积极为复辟做准备。

1917年5月,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争端。

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便带领3000军队从徐州出发,8日到达天津,先强迫黎元洪解散国会,否则不进京调停。

黎元洪出于无奈,于6月13日下令解散国会。

6月14日,张勋入京。

30日晚入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决定恢复清帝国;当晚,张勋派兵占据京城要地,派人劝黎元洪“奉还大政”。

      

              7月1日凌晨,张勋穿戴清代的朝服朝冠,率领康有为等群丑,拥12岁的溥仪登基,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易五色旗为龙旗,恢复清末官制,张勋自封为忠勇亲王、首席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北京满街也都扯下了五色国旗,换上了各色各样的龙旗。

一些成衣店、估衣铺所有的清朝的顶戴袍褂,甚至连戏院里的道具服装,也成了遗老旧臣们抢购的畅销货。

12天后,复辟失败。

      

              毛泽东早年创立了哪个学会?

      

              1911年的春天,17岁的毛泽东离开了他读了半年书的东山小学,自己挑着行李,来到长沙求学。

不久,他考取了湘乡驻省中学,他在这里读了五六个月的书,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新思想。

随后他报名参加革命军队。

入伍后,他勤学苦练打仗的本领,仅几个月,他就熟悉了军队的基本训练方法。

1912年春,新军被解散,毛泽东只好回到学校中继续学习。

很快,他考入了湖南第一中学,但读了半年之后,他觉得这里的课程太肤浅,收费又高,于是,他决定退学;退学后,他每天坚持到湖南图书馆看书,总是第一个进馆最后一个出馆看书的人。

      

              毛泽东在湖南图书馆自学半年之后,1913年春,考入了湖南第一师范。

在一师的几年中,他特别爱惜光阴,刻苦学习,虽一分一秒也不肯荒废。

几年中他读了很多文学、哲学、科学的书,得到了很丰富的新知识。

他还天天看报,看杂志,认真研究时事,更坚定了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决心。

      

              1916年暑假,同学们纷纷回家,学校里已经没剩几人。

毛泽东早就打定主意不回家,约好一个同学,一块到农村旅行和进行访问。

一个炎热的早晨,他们从长沙出发,穿着草鞋,背着包袱、雨伞,渡过湘水,向宁乡、安化、益阳等县前进。

他们走过很多热闹的市镇,也走过很多冷僻的村落。

他们每到一处,就找那里的农民谈话,了解地主收租,农民交租的情况,了解农民生产、生活上的困难问题,了解土豪劣绅奴役、欺压和剥削农民的真相。

通过这种参观访问,毛泽东丰富了不少感性知识。

他在路上把沿途的见闻、感想,用生动、通俗而又风趣的文字,写成一篇篇通讯,寄给《湖南通俗教育报》发表,引起了不少读者的注意。

      

              1917年的秋天,毛泽东用“二十八划生”的名义,发出了“求友启事”。

前后数人与他联系。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讨论,一个以改造中国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就正式成立了。

他们选定1913年4月14日,春假后不久的一个星期天,在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饮马塘蔡和森的家里,开了新民学会成立大会。

此后,第一师范的优秀学生,长沙中小学的优秀教师,都逐渐加入学会,接着,长沙一些主要的大中学校的优秀学生也加入学会。

到五四前夕,新民学会的会员发展到了七十多人。

这些人中,除了蔡和森等十多人到法国勤工俭学外,大多数留在长沙教书和读书。

每隔半月一月,就要开会一次。

每次会议都有中心内容,有时讨论学术、思想问题;有时讨论国内外的时事;有时报告各人学习、工作情况,以便互相督促,互相鼓励。

会场中常洋溢着青年的沸腾热情和团结友爱的气氛。

      

              这几十个新民学会会员,在毛泽东的领导带动下,学习的劲头很大,工作充满活力。

到五四运动时期,在毛泽东领导的学生爱国运动中,常起着骨干作用。

      

              谁创办了《京报》?

      

              1918年10月5日,在北洋政府的支持下,邵飘萍在北京创办《京报》,并亲任社长。

《京报》是一份对开四版的日报,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极力关注时局、政局的变化,旗帜鲜明地反帝反军阀。

创办不到一年,就因载有指责段祺瑞政府的新闻评论而遭查封。

      

              1920年复刊后,又极力支持国共合作,支持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支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多次刊登有关社会主义理论的著作,出版“马克思纪念专刊”和“列宁专刊”。

1925年,邵飘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京报》更将犀利的笔锋指向帝国主义和军阀主义,刊出“打倒外国强盗”、“打倒帝国主义”的斗争口号。

      

              谁倡导了新文化革命运动?

      

              李大钊,河北乐亭人,青年时留学日本,参加过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从1916年开始,李大钊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抨击黑暗的旧社会,号召青年从黑暗的旧社会中走出来,勇敢地去创造一个崭新的中国。

后来李大钊与陈独秀等人一起领导了五四运动,并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鲁迅,浙江绍兴人。

他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用锋利的文笔戳穿封建道德的假面具。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实际上就是“吃人的历史”,他号召人们起来推翻这“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的社会。

鲁迅后来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以李大钊、鲁迅等人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号召人们追求民主、科学,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中国为什么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自从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各派系都希望以参战为名,向帝国主义大量借款,从而扩充自己的势力,消灭异己,实现“武力统一”,尤其是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这种动机几乎暴露无遗。

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段祺瑞政府并没有派军队赴欧作战,而只是派出十余万劳工,输出劳务,到法国、俄国等协约国打工,客观上增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加快了“一战”的结束,也使中国成为“一战”的战胜国。

所以,当协约国胜利消息传来时,蔡元培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振臂高呼“劳工神圣!”

“劳工万岁!”

      

              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了吗?

      

              1919年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

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

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的会议。

玻利维亚等与德国断交的国家,只在五大国认为有必要时,才得以用口头或书面陈述意见。

议事规则还限定各国出席会议的全权代表的名额,五大国各5名,比利时、塞尔维亚、巴西各3名,中国、波兰等国各2名,共计70名。

      

              1919年1月18日,各国与会代表在巴黎市内法国外交部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1月25日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筹组国际联盟的决议,4月24日第5次全体会议通过《国际联盟盟约》。

      

              1919年1-4月,英、法、美、日、意就制定对德和约问题进行讨论,大国间勾心斗角,争论激烈。

战后德国的西部边界、萨尔区归属、德国赔偿和德国前殖民地的处理等问题均因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分赃中各有图谋而成为和会中的难题。

后经妥协,于5月7日将对德和约最后草案文本交给德国政府代表布罗克多夫·兰曹。

德国曾几次对草案一些内容提出异议,但英、法等战胜国只对和约草案略做了细微的改正。

      

              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宫镜厅举行《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签字仪式。

德国外长穆勒等代表德国签字。

对德《凡尔赛和约》由是成立,对德国同盟国的和约在巴黎和会结束后另行签署。

在中国人民的要求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收回战前德国侵占中国胶州湾、胶济铁路和山东的一切权利。

日本竟然要求和会同意把德国的侵华权益转移给日本,并得到英、法的支持。

由于美、日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矛盾,美国对日本的侵华野心起初持暧昧态度,后日本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和退出和会相要挟,美国转向支持日本。

在“五四运动”浪潮冲击下,中国代表团不得不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哪所高校发起了“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中午,总统徐世昌在中南海总统府内设宴款待刚刚回国的章宗祥,作陪的有钱能训、曹汝霖、陆宗舆。

就在他们举杯的时候,“五四运动”爆发了。

      

              5月4日下午l时许,北京十几所大学的三千多名爱国学生齐集天安门,北大学生傅斯年为总指挥。

他们手执书有“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抵制日货”、“收回山东权力”、“还我青岛”、“保我主权”、“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字样的标语。

学生们在天安门聚齐后,开始演讲。

演讲完毕,列队游行。

随行的还有一面大白旗,上面写着一副对联,“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

游行队伍来到赵家楼胡同时,曹宅大门紧闭。

此时惊慌失措的曹汝霖避入一小储藏室中,章宗祥躲藏于地下锅炉房中。

学生们将大门撞倒后蜂拥而入,到处寻找曹汝霖。

未找到曹汝霖,愤怒的人群便放起一把火,吓得章宗祥从锅炉房中跑出,被学生发现,将他痛打一顿。

很快,警察总监吴炳湘率大批人马赶到,逮捕了32名学生。

      

              第二天,北京街头出现了《北京市民宣言》,《宣言》大力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要求集会和言论自由。

李大钊、陈独秀等亲自撰写声援学生的文章,北京大学开始罢课,并通电全国各界,请求声援。

北京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全部罢课,通电全国各地表示抗议,要求释放被捕学生。

天津、长沙等城市学生也开始纷纷集会游行,声援北京学生。

在巴黎的中国代表也拒绝签约。

上海、天津、济南、南京、武汉等城市的民众先后集合,抗议政府,声援学生。

5月7日,北京政府在学生的压力下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6月3日,北京大批学生再次走向街头演讲,反动军警逮捕学生178人;次日,又逮捕学生800余人。

      

              反动军警从6月3日开始的大逮捕活动激怒了全国人民,中国工人阶级首先挺身而出。

6月5日,上海工人陆续开始罢工。

北京政府为之震惊,10日宣布免去曹、章、陆的官职。

28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六·三”以后,“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的主体由学生转变为工人。

很快影响了全国20多个省、150多个大中小城市,形成了全国性的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终于迫使北京政府释放了全部被捕学生。

      

              孙中山为什么要就任非常大总统?

      

              为讨伐北京的北洋政府,孙中山南下广州开展护法运动。

广州军政府于1920年11月建立。

1921年4月7日,孙中山于广州召开国会两院非常会议,林森任会议主席主持了会议。

会议决定废除军政府,通过《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并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

      

              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一职,并发表就职宣言和对外宣言。

他在对外宣言中表示:“列强及其人民依条约契约及成例,正当取得之合法权利当尊重之。”

对国内天然资源的开发主要实行“开放门户主义,欢迎外国之资本及技术”的政策,希望各国承认广州政府“为中华民国惟一之政府”。

      

              5月6日,孙中山任命国务院各部长官。

伍廷芳被任命为外交总长,唐绍仪为财政总长,陈炯明为内政总长兼陆军总长,汤廷光为海军总长,李烈钧为参谋总长,徐绍桢为总统府参军长,马君武为总统府秘书长。

随后,孙中山命陈炯明出师北伐。

陈炯明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反对北伐。

1922年3月至6月,陈炯明在北伐军进军的路上发动兵变,围攻广州总统府,炮击孙中山住所。

孙中山登舰于海上指挥平叛。

此次事件,忠实于孙中山的蒋介石表现积极,增加了孙中山对蒋介石的信任,为其以后的发迹奠定了基础。

孙、陈双方激战50多天。

后孙中山因势单力薄,不敌陈炯明,8月初乘英舰去了上海,继续为革命奔走呼号。

(https://www.bqduo.com/biquge/74_74559/c4216978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bqdu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qduo.com